目前分類:書法家心得 (3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WIN_20160419_16_45_43_Pro.jpg  

《詠懷古跡五首》是杜甫大曆元年(七六六年)在夔州寫成的一組詩。五首個具風貌,有強烈的老杜悲天憫人之情,

深切關懷社會國家心志!

夔州和三峽一帶本來就有宋玉、王昭君、劉備、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跡,杜甫正是借這些古跡,懷念古人,同時抒寫自己的身世家國之感。

此詩詠懷蜀先主劉備,讚頌諸葛亮與劉備生前一體的親密關係。寄與了自己境遇的苦悶。全詩平淡自然,寫景狀物形象明朗。

詩歌先敘劉備進襲東吳兵敗而死于永安宮。後歎劉備的複漢大業一蹶不振,當年劉備的翠旗行仗現在只能於空山中想像得之;

當日之“玉殿”,亦蕩然無存。詩人歌頌了劉備生前的事業,歎惋他大業未成身先去,空留寺廟在人間的荒涼景象。最後兩句

贊劉備與諸葛亮君臣一體,乃是此詩意旨所在!

(參考網路)

 

吳啟禎書法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讀帖與學書法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吳啟禎

 

    學生問我,我們寫書法,那麼多字形與寫法,要不要背起來?我給的答案總是「多寫幾遍就會記起來了」,意思是說「多多練習」即可。

平常我們學東西,尤其是技藝的學門,總是強調多練習,就是所謂的練習教學法,其中又以分散式練習對於書法的初步學習較有成效,只要習得正確筆法,再多加研練,即可了然於胸,並不必然刻意「博聞強記」。

⋯⋯

 

    或也許牽涉到書法的「讀帖」觀念,先賢的書論中曾有讀帖之論,如宋黃庭堅云:「古人學書不盡臨摹,張古人書於壁間,觀之入神,則下筆隨人意。」而同時代姜白石的《續書譜》著作中引唐太宗言:「臥王濛於紙中,坐徐偃於筆下。」他認為以是古人名筆,置於几案,懸之座右,朝夕諦觀,思其用筆之理,然後可以臨摹。這就點明了學習書法的次序與方法;當選定了範帖後,下一步便是讀帖,換言之,就是認真閱讀和分析書法家的墨跡、法帖、仔細揣摩其結構、體式、章法和運筆的特點,更進一層深入領會作品的神韻與藝術風格。

 

    讀帖不必然如閱讀文章般窮其義,然而在書跡與墨韻觀帖與思索之餘,於其文辭、內容要義亦大有可得之處,或者文義與書跡並得,則此為智巧兼優之事。    近日觀孫過庭《書譜序》,見其草書之靈巧變化,觀其辭藻之華美研麗,更有書學之精彩闢喻,細細讀來,體悟良多,真如至寶也。

孫過庭書譜序孫過庭書譜序

文章標籤

吳啟禎書法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郭宗甫教授是台大獸醫系資深教授,指導研究生無數,亦有很多重大之研究成果,除了動物的研究,

他也與醫學系的諸多醫學教授、醫師共同合作醫學實驗,或致甚多重大研究結果,可說在醫學上不論

動物與人身都是貢獻良多,他曾任台大動物醫院院長!

 

郭教授每年都自費辦理友朋忘年會,由於待人熱誠、結交廣闊,視朋友如家人,且與其夫人相互扶持

,因之不論士農工商與販夫走卒,官場藍白領皆是其好友,每逢歲末都匯聚於其研究室共為雅聚,賦

詩、歌唱、繪畫書法揮毫,或論家常、國是,一概賓主來客盡歡,成為藝壇佳話!

吳啟禎書法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